|
 |
每當農曆新正的到來,北投地區到處都充滿了熱鬧的氣氛,每個家庭剛剛忙完了過年之後,各個社區裡又開始緊鑼密鼓地準備一年一度的媽祖巡境。北投地區的媽祖信仰中心是關渡宮,它可謂台北地區最古老的媽祖廟,文獻記載創建於康熙51年(1712),由當時的漢番通事「鳩眾建」,再加上落成時「諸番並集」,所以關渡宮並非單純只是漢人的信仰而已,它亦是平埔族人的新興信仰,故關渡媽祖擁有如此廣大的信仰範圍,早在北臺拓墾初期奠下其根基的。近年廟方更提出廟宇草創年代為清順治18年(1661),是由一名法號「石興」的僧人自湄洲迎請神像而來。 關渡宮在北投轄有關渡、嗄嘮別、北投庄、唭哩岸、石牌等五大角的大廟,這五大角每年輪流負責農曆七月的普度之外。各個角頭於正月期間,亦會迎請廟中的大媽及二媽出巡遶境,祈求地方五穀豐登、合境平安。自農曆正月十一日起,北投街首度迎請媽祖遶境、十六日為唭哩岸、十八日為石牌庄、廿一日為磺溪庄、廿二日為嗄嘮別庄。其中關渡二媽昔為唭哩岸人士所拾獲,因此當地人稱正月十六為「關渡媽祖回娘家」。 在北投街和嗄勞別庄迎媽祖的同時,我們也能看到淡水清水巖的清水祖師、以及大龍峒保安宮的保生大帝的身影,兩者都是地方上重要的信仰神明。祖師公是泉州安溪移民的信仰,大道公為泉州同安籍人士所敬奉,因此大家亦可藉由迎媽祖的活動,來認識北投的發展史,也是相當有趣的一件事! ※「關渡角」:北投區關渡里、一德里、淡水鎮福德里、竹圍里、民生里、八勢里、坪頂里;「嗄嘮別角」:北投區一德里、桃源里、稻香里、豐年里、文化里、秀山里、智仁里、開明里、中和里、中庸里;「北投庄角」:八仙里、大同里、中央里、清江里、奇岩里、溫泉里、林泉里、中心里、長安里;「唭哩岸角」:東華里、立農里、吉利里、湖山里、泉源里、尊賢里、永欣里;「石牌角」:建民里、文林里、福興里、石牌里、榮光里、吉慶里、榮華里、裕民里、振華里、洲美里。
【高尪公北投甲迎香】 在來自於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積德鄉新康里大坪的高、張、林三姓族人內,流傳了一則共同的傳說,在唐末黃巢之亂以及元末的亂世,他們的祖先從河南輾轉入閩至安溪,沿途因奉保儀尊王(俗稱「尪公」)的香火才得以保全,因此他們對尪公信仰崇奉至極。迨至清康熙年間,三姓移民又因迫於生計渡海來臺,他們也仿效祖先遠從家鄉帶來了「集應廟」保儀尊王、林氏夫人(又稱「申國夫人」)的金身與香爐隨行,藉以祈求渡臺及開墾的過程能夠平安順利。 高、張、林三姓移民初期在臺北盆地的北緣落腳,之後逐漸往文山、新店等處開墾,由於宗族人丁繁衍,各姓逐漸分立,所以他們以拈鬮的方式,高姓鬮得尊王,林姓鬮得夫人、張姓鬮得香爐,分頭祭祀。他們各自將不齊的神像或香爐補足之後,在各個房頭以輪祀的形式供奉,並將「尪公」冠上其家族姓氏以作區別,故我們聽到的「高尪公」、「張尪公」及「林尪公」,由是而來。 高姓族人渡臺拓墾時,先是在淡水、竹圍、北投等地落腳,後來開墾內山(今新店山區)的族人受到泰雅族原住民的阻撓,老祖神像屢被請去「拄生蕃」,因祭祀不便,北投地區宗人遂雕製尪公、尪媽神像各一座奉為「二祖」、「二媽」,並以爐主制的方式進行祭祀。迨於五十年前才覓稻香里石頭厝之高姓族人大厝,將其改建為「北投集應廟」。為了不忘當地為該族發基所在地,故廟中門對聯書有「集福降祥靈分景美,應辰迪集廟建稻香」以為見證。 為了配合高尪公老祖、老媽神像五年一次的北投駐駕,高姓宗族分有「同記」和「萃記」註各四甲與北投甲輪流祭祀。而北投甲宗人將老祖請出景美的活動稱之為「迎香」,日期為農曆正月十五日後擇日進行。今年正逢北投甲迎香盛事,集應廟擇於農曆正月廿八日(國曆2月25日)舉行。迎香隊伍除了會在北投街上遊行之外,亦會遶至淡水鎮之小坪頂、淡水街、紅樹林、竹圍等地,這些都是三姓族人分佈的聚落。 高尪公北投迎香的特色,其一是分居各地的三姓族人,他們都會迎請他們的尪公前來助陣;其二是當日老祖返北投甲後,族人或外姓的信徒會自製點心挑到指定的地方來犒軍,在祭拜過後提供給前來參與迎香的香客食用,這些點心擔的主人深信「食越多,會賺越多」,因此都極力招呼民眾前來饗用,十分有人情味。 〈圖/文:簡有慶提供〉
註 「同記」(代表「同心協力」)四甲:1.溪子口甲、2.大坪林甲(包括阿泉坑)、3.台北市區舊鐵路南區甲、4.台北市區舊鐵路北區甲;「萃記」(代表「萃集一心」)四甲:1.內湖甲(包括待老坑)、2.頭廷魁甲、3.十五份甲(興隆路)、4.深坑甲(包括石碇、坪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