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北大龍峒保安宮建築裝飾藝術匠師簡介 前言 寺廟宗教藝術是平常人少去注意到的,而一旦接觸之後,又以寺廟中的裝飾內涵最為醒目,為一般人所津津樂道的更是以人物故事為內容的主題。寺廟中裝飾語彙的人物故事,除了豐富廟宇的裝飾內涵,更有著文化承傳及社會教化的功能存在。 這些人物故事主題的裝飾語彙,雖然在表面上看起來,很精彩地刻畫了每個人物,場景也都鋪陳得相當豐富,但由於社會變遷過於迅速,忽略了傳統文化的教育,對於當代普羅大眾來說,仍然無法輕易地解讀出各個題材的故事內容,而僅停留於欣賞它的外在。即使作法如彩繪,匠司習慣於作品上落款、題名,但若非對那則故事極為熟稔,一般人依舊難以理解出圖像中的人物特色及其所描述的場景;甚至是承續著此一民間藝術的年輕一輩匠司,有時候也無法完全理解出這些故事的內容與涵義。 壹、前殿 保安宮的前殿包括木雕、剪黏、交趾陶、彩繪、石雕各種作法,其中木雕是大正八年(1919 )陳應彬(1864 一1944 )與郭塔(? )重修以後的結果,當時廟方採用對場方式競技,陳應彬負責東半邊,郭塔負責西半邊。郭塔在員光留下了「真手藝無更改」、「好工手不補接」,似乎對自己作品頗為自豪;另外,雀替上也有泉州惠安木雕匠曾銀河(? )落款。交趾陶亦為對場作,左側龍門為洪坤福(? ) ,右側虎門為陳豆生( 1872 -1913 ) ,前殿的門神是1983 年由石牌的司傅劉家正重繪;在人物故事的主題上,保安宮的石雕部分較少,僅在龍虎門上的塌壽各有兩堵大理石上彩的雕刻,皆為1973 年由賴銓倫所做。 貳、正殿 保安宮的正殿包括木雕、剪黏、交趾陶、彩繪各種作法。木雕除八道隔扇門為蔡德太司傅新刻之外,目前仍留有大正年間兩位大師的對場作;正殿內仍留有洪坤福的遺作;迴廊彩繪則為1973 年由台南名師潘麗水(1914 -1995 )前來施作,內容即為其所擅長之人物肖像。 參、後殿 後殿的作法主要為木雕和剪黏,步口檐廊的木雕已全部為蔡德太司傳在此次的整修中翻新,後殿內的木雕則為舊有的,仍然保存得甚為完整;剪黏則與正殿後面的牌頭相同,除花草背景由潘坤地司傅將玻璃片改為瓷碗外,「尪仔(淋湯的作法)」的部分因為舊有的部份仍保存得甚為良好】 因此於整修時拆下,之後仍然再將之置於齣頭上,而齣頭也是舊的。 肆、鐘鼓樓 鐘樓由陳應彬承建,鼓樓由郭塔承建,木雕雖為當年對場作的遺風,但歷年已有多次翻修,剪黏則與前殿相同,齣頭不變,僅在材料上復古,由潘坤地司傅將玻璃片換成瓷碗。 結論 人物故事主題在裝飾藝術中,多有祈福、驅邪與勸戒、教化之意義,其題材內容,以一般人所熟知的歷史、文學典故及神話、傳說故事為主,以人物圖象方式呈現,有單獨出現者,亦有成群組方式者出現。以歷史、文學典故為題材的,常由章回小說或文學典籍等古典文獻中取材,其中以傳統社會道德及儒家思想體系的價值、觀念為代表;神話、傳說題材,則多從民間中取材,其中以具有驅邪止煞及祈福納祥功能的為代表。裝飾之餘亦使觀者在欣賞的過程中,達到潛移默化的教化功能。
依其內容性質又可分為忠、孝、簾、節、仁、義、禮、智、信等傳統社會道德及價值觀念。保安宮的齣頭如此之多,以一座廟宇來講的話,它在全台的排名應是屬名列前茅者。 保安宮的木雕有陳應彬與郭塔的對場作,交趾陶有洪坤福與陳豆生的作品,迴廊彩繪更是薪傳獎得主潘麗水的大作,近年進行修復的蔡德太與潘坤地,在技術、風格上並不遜於以往的司傅,名匠如雲,作品豐富,水準之高更是無庸致疑。 本人能有機會研讀,保生民間宗教學院陳清香教授,宗教藝術課程,從課程內宗教藝術精彩充實的教學內容中,與學員一起成長,期待本人所擔任保安宮古蹟導覽解說員,能有更深更豐富的導覽表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