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佑宮創建於嘉慶元年(一說初創於乾隆年間),是淡水現存最古的寺廟,被評為三級古蹟。
福佑宮背山面水,朝向觀音山、淡水河,這種良好的地理形勢,在台灣並不多見。
福佑宮的建築格局為兩殿兩廊式,但在三川殿(前殿)之後有拜亭,亦可引兼為戲亭,這是在台灣他處少見的作法,很值得重視。兩殿面寬三間,前殿上步口廊不用龍柱,僅為八角石柱,只有止殿有龍柱,入口感覺明朗寬敞,這原是較早期廟宇正統的作法。牆上石雕風格樸拙,渾厚中兼有細膩之趣,顯示此廟之風格特殊。
正殿的那對龍柱,龍身突出,配景較少,屬清中葉風格。據木雕及木結構風格判斷,本廟應為泉州師父所建。而本廟的石材有的來自唐山,俗稱泉州白的花岡石,但也有來自對岸八里的觀音石,可視為台灣寺廟發展史上,能利用大陸與本土兩種建材之首,開其先河之作。
福佑宮的神像雕塑藝術水準極高,尤其鎮殿媽祖及千里眼、順風耳,塑法高明、姿態及面部表情俱優,可比美鹿港天后宮。
福佑宮自嘉慶年完工後,道光年間又補換局部石柱及石垛,近年曾對屋脊剪黏進行修繕,並且以大理石貼於內牆上。福佑宮古物保存甚多,為清代中期的典型作品。
|
|
|
淡江大學田野調查研究室攝影 |
|
|
|
淡江大學田野調查研究室攝影 |
|
|
|
淡江大學田野調查研究室攝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