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鄉土熱愛文化,一直是潛藏在盧修一委員內心最深層的情愫。多年來他在國會議堂上參與了無數次重要法案的審議,然而每每訂立一項新法之後內心就有一深刻的感觸,自問在政治與民主進步、經濟的繁榮發展之外,台灣人民還需要什麼?這個問題常縈繞、困擾著盧委員。隨後由頻繁的下鄉行腳,從山邊到海角,看到處處都有充滿著理想熱情的人士,他們渴望能抒發愛鄉土的情懷,擴充自己生活及生命的領域。這感受提醒了修一,也影響了我,我們決定為普及藝文教育和推動本土藝文活動,來縮短城鄉差距,以提升全民與文化水準,因而決定成立「白鷺鷥文教基金會」。 傳說中,白鷺鷥棲居福地,有水稻的地方就有白鷺鷥啄蟲保益的足跡,牠時而成群凌空飛翔,時而俯首吃蟲,牠象徵著吉祥、清白、廉潔,勤勞,並具愛鄉護土的深遠意義。 我們以「白鷺鷥」為名,就是希望發揚白鷺鷥的精神,盧委員一生以白鷺鷥義工自居,無論在弦歌琴聲下鄉活動、告別悲情迎向希望--台灣音樂一百年系列活動、歌仔戲演出、南、北管音樂會、民謠演唱會、影像中讀台灣史攝影展、藝術進駐醫院系列、關懷社會公益系列活動,乃至台灣前輩藝術工作者資料庫之建立,他都盡全力在行政上、宣傳推廣上、觀念啟發上扮演最重要的領航者。他不僅以堅強的毅力跨越了台灣政治苦難的藩籬,他更以無比的智慧,開拓了台灣新文化的疆土。尊重過去、突破現在、開創未來,一直是他所遵循崇高的白鷺鷥精神。 人生無常,故人已逝,在不捨感傷中,他大愛無私的精神感召讓我再度站了起來。「永遠的白鷺鷥」之出版,除了讓我們共同緬懷盧修一委員外,最重要的是要和生長在寶島上,兩千多萬的白鷺鷥共勉共勵、共生共榮,共創新世紀的台灣。
|
 |
 |
白鷺鷥文教基金會題供 |
 |
|
 |
白鷺鷥文教基金會題供 |
 |
|
 |
白鷺鷥文教基金會題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