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主題: |
一代醫人杜聰明 |
 |
內容: |
只花了兩天的時間,就把這本新買回家的傳記看完,這是小乖出生後,很難得的情況。 其實,傳記並不算是我愛看的種類,當初會買這本書,也算是無心插柳。意外的是,這麼好看!
去年年底,跟先生一起為2006年預作年度規劃時,我就要求自己,每個月最好能夠看兩本「非育兒類」的書,免得全職媽媽當久了,視界也只侷限在尿布奶粉裡。
後來因為友人的協助,讓我得以用優惠價加入天下遠見讀書俱樂部,一年要看十本書對我而言並不難,當媽媽之後遇到的難處是:沒空挑書!
利用這個讀書計劃來買書,一來可選擇的書類繁多,品質也有一定的保證,再者每本書都可免費郵寄到家,平均起來每本書(含郵資)的成本,不比我直接到書店以員購優惠買起來貴。
雖然這樣的做法說起來對書店同事有點抱歉,不過我還是會盡量鼓勵身旁朋友多看書多買書,而且我還義務提供代購服務,外加送書到府(其實是教會)的服務,也算是彌補一下啦!
前言有點囉嗦,以後希望利用這個文章分類,把自己看的書簡單記錄下來,也算是做為年度回顧時的參考依據囉!
書名:一代醫人杜聰明∼(小標:開台第一位博士)
作者:楊玉齡
出版社:天下文化(科學人文類No.75)
內容大綱:
在年輕人心目中,「杜聰明」三個字,平淡無奇,少有人知道他的來歷;但是,老一輩的台灣人,尤其是知識份子,可說沒有人不知道杜聰明這號人物。
杜聰明的一生,歷經清朝、日據以及國民政府時代,高潮迭起,峰迴路轉,是台灣醫學界最富傳奇性的人物。
他是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也是台灣蛇毒研究的啟蒙大師,台灣第一位反毒專家,首創毒癮尿液篩檢。直到今天,尿液藥癮檢驗法的精神和原理,仍然被國際沿用,算是現代禁藥檢驗法的老祖宗。
杜聰明對於台灣醫學界的影響層面,不只在於基礎醫學,在於醫學教育,也在於醫療衛生政策,遠遠超越一般的臨床「醫生」或是基礎「醫學者」角色,堪稱台灣醫學史上最負傳奇色彩的一代「醫人」。
他不僅創辦了高雄醫學院(現高雄醫學大學),更矢志幫助原住民而設立山地醫師特別班。民國47年,山地醫師醫學專修班正式招生,前後兩期共招收60名山地青年,接受為期四年的醫學訓練,一切公費。
民國51、52年,這60名青年學成返鄉,回到原屬山地部落服務,一舉解決多年來都懸而未決、無人理睬的山地醫師荒問題。
杜聰明的兒子、國際知名的毒物學專家杜祖健教授回憶︰「這是他(指父親)一生最大的成就,因為即便日本那樣發達的國家,還是存有『無醫村』,而台灣沒有一個無醫村。」!
簡單記一下我的感想:
杜聰明生長於淡水(對我來說,也算是個小有感情的地方),父親是茶農,家境應該說不上小康,但也不算十分貧寒,書中沒有特別著墨於此,但是他的父親能夠費心栽培三個兒子受教育,除了可說是有眼光之外,應該也要有幾分經濟能力,才能做得到吧!
但是杜聰明自己也很懂得把握認真讀書的機會,一路從公學校(小學)、醫學校(五年制)、再到日本京都大學繼續深造五年,終於取得京都帝大的醫學博士學位。
在科學研究的路上,杜聰明彷彿特別具有天賦,年幼時,他就獨鍾基礎醫學研究,而不是選擇將來有機會自行開業賺大錢的臨床醫學,或是進入其他公私立醫院擔任醫員。
他在選擇研究題目上更是嗅覺敏銳,他為台北帝大醫學部藥理學教室選擇了三項深具台灣地方特色與競爭力的主題:鴉片、中藥與蛇毒。
除了中藥因為時代政治背景的限制,沒能大大推展;蛇毒和鴉片研究都在杜聰明的重點發展下,日後均有傲人成果。
杜聰明雖然堪稱一代傳奇人物,不過作者並沒有神化他,透過平實的敘述,讀者不難發現,杜氏一生對於家庭實有諸多虧欠,因著外務繁忙,幾乎無暇顧及妻子與五名年幼的兒子女兒。
當妻子過世時,杜聰明難過地表示,自己竟然從未陪愛看電影的妻子進過一次電影院,心中悔恨不已。但是,逝者已矣…。
另外,杜聰明在創辦高醫不久後,與另一位創辦人(捐校地的士紳)因諸多校務經營理念的歧異,而引發震動社會輿論的校園風暴,也讓高醫的發展停滯將近十年之久。
高醫事件實際上也突顯了一件不爭的事實:杜聰明是一位優秀的醫學研究者,但非全才全能,因此在校務管理、臨床醫學上,難免有他能力不及之處。
但是我們的社會裡,關於這一類的迷思卻相當普遍地存在,例如:是好學生就一定會是好老師、優秀的業務人員就可以勝任主管職、可以管好三、五個人的課長,就一定會是稱職的部門經驗…。
如果再加上當事人不能抱持謙虛學習的心態,反倒仗恃著權勢來壓制一切異見,往往造成無謂的內耗與事倍功半的付出。
看完杜聰明的傳記,更加深了我對上述現況的感歎…。不過,感歎歸感歎,下一本書要看什麼呢?我想,傳記類文學的下一本,應該還是會聚焦在廿世紀的台灣代表性人物,已有屬意人選,這人跟杜聰明也有些淵源…先來買書吧! |
 | 姓名: |
小乖 |
 |
日期: |
2008/7/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