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保安宮榮獲亞太文化資產獎台灣首次以文化資產保存與世界接軌 歷經七年、耗資新台幣兩億六仟萬元才完成的大龍峒保安宮古蹟保存工程,八月底榮獲二○○三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亞太文化資產獎,這是台灣在非聯合國組織成員之下,首次以古蹟保存名義,在台灣參與世界文化資產保護,深具重大意義。
此次保安宮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競賽中九個國家二十二個參賽專案中脫穎而出,與廣東省從化市太平鄉的廣裕祠、江浙揚子江沿岸水鄉古蹟保存、巴基斯坦賽米穆罕默德陵墓修復案、浙江省紹興市蒼橋直街開發、澳大利亞阿德來得市國庫大樓改建旅館案、印尼棉蘭德行橋修復工程、修復菲律賓馬尼拉慈善大樓、保護香港中環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等世界知名、歷史悠久之文化資產同享殊榮,實屬相當難得。 保安宮初創於清乾隆七年(一七四二),主祀 保生大帝,民間俗稱「大道公廟」,為內政部指定二級古蹟,不論是在建築格局、裝飾藝術到保存清代原創物,可說是台灣代表性的寺廟與古蹟建築,在台灣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保安宮自清嘉慶十年(一八○五)重建至今,近二百年,雖經多次重修,但成果均差強人意。 從民國八十四年起,由副董事長廖武治主持自日治大正六年
(一九一七年)重修以來,規模最大一次的修復工程,並以回復當年重修後廟貌作為修復依據。此次修復工程以保存古蹟之真實性為出發點,以期盡量保存古蹟原有建築之空間規制與型態、原有結構特性、原有施作方法,凡須替換之材料,均使用與原材料性質相同者,而新材料與新工法唯有在特殊情形之下方准予使用,凡所有改變之處均須經過審慎評估,並在﹁整舊如舊﹂之原則下加以進行修復。同時為了避免受限於政府不合宜制度,以取得最佳修復成效,保安宮放棄政府補助,自力籌措全部整修經費,並自行統籌、監造,恪遵傳統工法,輔以現代科技,將廟內所有設備電子化,使傳統廟宇展現出人性化、現代化、藝術性與精緻性並具的嶄新面貌,成為國內古蹟修復典範,而終能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肯定。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