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十年來,台灣的科技產業表現在國際間令人刮目相看,學術研究亦逐漸建立起不錯的口碑,是向全球展現台灣的學術研究能量,並回饋國際社會的時候了。但是,應該如何進行呢?
於是,國家科學委員會(以下簡稱國科會)決議設立台灣第一個「國際研究獎」,有效結合國科會補助研究計畫、訂定獎勵制度,以及鼓勵國際合作這三大項目標,並且以台灣早期少數具有國際知名度的科學家——杜聰明博士(1893~1986)為名。
溯觀台灣的科學典範杜聰明先生,他是開台第一位博士,進而成為台北帝大(台灣大學的前身)醫學部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台籍教授;他以蛇毒與鴉片研究建立國際聲譽,除了是位優秀傑出的研究者,也是兼具人文教育理念的醫學教育家,對於提攜後學不遺餘力。「杜聰明獎」鼓勵提名具有研發潛力的年輕學者,也是本著杜聰明先生一生作育英才的精神,希望能讓更多優異的年輕學者受到國際注目,並且貢獻所學。
國科會以設立「杜聰明獎」與國際知名補助機構合作,以交互頒獎的方式,相互表揚對方國家學術頂尖的學者,並鼓勵獲獎人跨國合作研究,它的意義是什麼?這樣的作法又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
聯合研究獎成功的設立,代表台灣整體的研究能量已被國外補助機構認可,而有資格設立國際級的獎項,也有機會讓台灣學者的研究成果經過國際的評量獲得肯定。此項看似只是兩機構間的一項合作方案,實際上代表的卻是台灣在整個國際學術殿堂往前邁出了一大步,對提升我國學術能力在國際的能見度及聲譽,具有實質與指標的意義。至於效果,要從獲頒國外獎項的台灣學者和獲得杜聰明獎的外國學者兩方面分開來看。
15年前,"Made in Taiwan"代表的是廉價的粗製品,現在,"Made in Taiwan"卻是高階品質的保證,國科會希望台灣的人才也是如此的被看待。獲獎的台灣學者或是一直受台灣教育體制培育,或是駐守於台灣進行研究,這些"Made in Taiwan"的學者,有著令人讚歎的研究成果而受到注目,取得一項「認證」資格,也讓更多國外機構與學者認識台灣與台灣的優秀學者。台灣學者一旦獲獎後參與了國外的研究,不僅可擴大其研究範疇、強化其國際合作的能力,亦能再次回饋其所知、所學、所做,對國際社會有所貢獻。
另一方面,「杜聰明獎」雖是"Made by Taiwan",但由於有合作的外國機構先行背書,國外獲獎人自然願意接受國科會的授獎;反之,一旦國際頂尖學者接受本獎,「杜聰明獎」的授獎地位就會被承認,兩者不斷以正向、加權的力量循環下去。同時,獲獎人願意來台灣參與研究、與國內學者共同合作,將有助於提升國內的研究能量、增進研究品質與價值,也讓國內年輕的研究人員有機會暴露於大師級研究學者的風範並接受指導。
國科會於今年9月與國際知名補助機構德國宏博基金會(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簽署合作協議,共同設立第一項聯合研究獎。究竟「杜聰明–宏博研究獎」是在怎樣的情況下開始推動的呢?
在國科會與法國法蘭西學院於1999年共同設立的「台法科技獎」進行6年後,前國科會主委吳茂昆認為,是建立其他雙邊科技獎的時候,並選定德國為主要對象;然而,這項「台德科技獎」經過長達一年的接洽、構思與訂定,卻有了不同的風貌與意義。
有別於「台法科技獎」是每年依據某項特定主題,授獎給共同進行合作研究已有相當成果、並願意繼續推動台法雙邊科技合作的研究團隊,「杜聰明–宏博研究獎」(即「台德科技獎」)係透過交互頒獎方式——國科會提供杜聰明獎,頒給德國享有國際聲譽的研究人員,德國的宏博基金會則頒給台灣研究傑出學者宏博獎。授獎的對象著眼於個人的過去研究對世界產生的貢獻,並期望其未來能參與並提升對方國家科技研究,完全跳脫既有雙邊關係的存在;而這樣的角度造成的影響力有可能是更長遠的!
宏博基金會每年補助全球1800位學者赴德國學術訪問,獎項分博士後研究員獎、學者獎及頂尖研究員獎三項。各國獲獎學者累計超過2萬人,其中有40位諾貝爾獎得主,2005年諾貝爾獎得主中有5名為宏博獎得主;而許多宏博學者變成其所屬國家重要政經或學術領導人,成為德國影響力的延伸,學術外交成果卓著,值得借鏡。
因此,我們相信透過設立「杜聰明–宏博研究獎」這樣的合作,能有效增進台德兩國之間的學術交流層級與深度,亦能提升台灣在國際學術界的能見度與地位。此外,該基金會與各國宏博獎得主均保持緊密聯繫,因此「杜聰明–宏博研究獎」的設立與執行,除了有助於台灣獲獎學者在學術領域獲得國際認可,亦將成為渠等進入國際頂尖學術社群的新管道。
「杜聰明–宏博研究獎」協議的簽署其實只是一個開始,一直要到第一個得獎人的產生才算一個階段的結束。未來也會以此為模範,與其他國家如英國、法國、加拿大及日本等先進國家,建立相同的聯合研究獎。國科會期待「杜聰明獎」能如同宏博獎般,成為斐聲國際、備受國際學術界尊崇的獎項,因此國科會將非常慎重選出真正頂尖並具國際聲望的第一屆得獎人。
註:第一屆「杜聰明獎」申請截止日為95年12月31日,被提名人須具有德國國籍的學者專家,並在其學術專業領域有重要發現或成就,以年輕學者優先考量。有關「杜聰明獎」的詳細資訊,請至國科會國際合作處網頁(http://www.nsc.gov.tw/int/ )參考利用。 原載《科學月刊》2006年11月號(總編號443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