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1
老照片-2
老照片-3
淡水淵源
山水交會的歷史小鎮
淡水的文化內涵
淡水的新視野
從內岸反思
產學合作的緣起不滅
盼聚淡水
八里坌的興衰起落
鹿港薪傳技藝-施鎮洋
大道公信仰的發源地
吳敦厚薪傳一生
鹿港一代宗師 施禮
 
淡水淵源
淡水,是北台灣最早開發的港口,由於位處台北盆地淡水河系的出口,成了北部台灣的大門,自古為歷史風潮的重心,在台灣四百年的歷史文化中佔有特殊之地位。其間,漢族先民也以此地為入台拓墾的門戶,他們擇此依山傍海的荒埔作為安身立命的家園,善用地形環境,胼手胝足地營造了一座風光明媚的山城河港,寺廟、街屋、民舍櫛比鱗次、巷道幽徑高低有序、曲折蜿蜒,可說是台灣最具風貌特色的城鎮。
   雖然到了近代,隨著都會的急速發展,以及房地產大量開發,這些風貌特質已消失殆盡,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所剩不多的寺廟古蹟,以及不變的河光山色,仍使淡水依舊是台北最迷人的城鎮,一直是民眾采風、尋古和休閒活動的好去處。

「淡水」舊名叫「滬尾」
淡水舊名滬尾。「淡水」是明末以降,來往中國與台灣之間的閩南人,對台灣北部的總稱。「滬尾」的原意,說法較為紛紜,一說與雨勢有關,一說為原住民之語音,也有文獻說是古人河口築石為滬,捕撈漁獲而得名。只知到了清末淡水開埠通商後,外港所在的「滬尾」逐漸與「淡水」互用,至日本時代才正式以淡水為名稱。
   淡水原為平埔住民凱達格蘭人居住地,他們以淡水、外北投、圭柔山、大屯和小八里坌五社分佈在今淡水鎮內,以漁獵和簡單的農耕為生,往昔中國和日本的船隻,經常靠泊淡水港岸,和他們從事貿易。

進入國際舞台
  到了十七世紀,歐洲海權國家開始逐鹿亞洲,台灣被視為可扼制日本、中國與南洋的航道樞紐,淡水遂成兵家必爭之地。西班牙人為與已佔據台南的荷蘭人競爭,於一六二九年由基隆西進淡水,在河口築「聖多明哥」城作為統治基地後,逆河進略台北盆地,修建淡水至基隆的道路,並向原住民傳教、建天主堂。
   一六四二年,台灣南部的荷蘭人,北上驅逐西班牙人,於一六四五年在聖多明哥城舊址另建「安東尼堡」為基地,此城堡一直被國人稱為「紅毛城」,屹立於淡水鎮內距今已逾三百五十年。荷蘭人在淡水除了統治原住民之外,也號召中國人到淡水開墾和貿易,但影響不大,一方面是因荷人以台南為發展中心,另一方面是因一六六一年他們被鄭成功逐出台南,荷人不得不放棄淡水與基隆兩個據點。
   荷、西兩國在淡水殖民,除了開發硫磺、鹿皮、黃金等土產外,亦想用淡水作向中、日貿易和宣教的中繼站。到了明鄭時代,也並末重視淡水,除一度防清軍乘虛攻其北疆,而重修淡水紅毛城外,只是以此地作屯兵和流放犯人之所在。即使併入清朝版圖,重南輕北的現象也並未改善。
   但由於中國東南沿海人口稠密、耕地有限,淡水是與其距離較近的良港,由此溯河人台北內地更是便捷。因此,淡水逐漸由漢「番」交易的村社,發展成具有港口機能的聚落。

滬尾莊成滬尾港
  清乾隆年間,大陸移民進墾淡水達到最高潮,山區腹地逐步開發。只是當時的街莊發展與船舶出入皆在南岸的八里坌,而且淡水河系尚可讓大船直入,因此大城市皆在內河的艋舺與新莊,淡水還只是河口小村落。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清廷因應日漸熱絡的移民潮,開放八里坌(淡水)與泉洲蚶江與福州五虎門的對渡,但當時八里坌卻因日漸淤淺、船舶出入不便,因此水深而便於帆船停泊的北岸滬尾,漸漸取代八里坌成為台北(淡水)的外港。
   今日福佑宮前是背風凹岸所在,依山面海、形勢最佳,有河道和碼頭可與外埠和台北內港交通,而背後的小山崙闢有路徑,接通林仔街、興化店、小基隆、水頭、北新庄、小坪頂和竿蓁林等富庶之農村腹地。既是物產的集散地,也是移民進出之中心,因此,在清雍、乾年間,就開始以福佑宮和左側的「公館口」為樞紐,發展出「滬尾庄」的聚落。
   先民「唐山過台灣」到此建家園,自然也會把固有宗教信仰帶到這片充滿新希望之地,到了嘉慶元年(一七九六)之後,淡水街勢有了關鍵發展,因這年滬尾街民、商家和船戶重建媽祖廟「福祐宮」,同時為了船運出入安全,在沙崙建了一座燈塔「望高樓」。此後,新興的街肆以福祐宮為中心向外拓展,除了福祐宮之外、「上帝公廟」、「文昌祠」等廟宇也陸續興建,滬尾形成有市場、碼頭、祭祀和文教的聚落。

落鼻祖師到淡水
  此間,淡水經過幾次海盜侵擾之後,於嘉慶十三年(一八○八)將水師守備移駐淡水,並設砲台於紅毛城前方海濱,滬尾治安日趨穩定,發展更為快速。道光年後,福祐宮前的市集,朝東發展出東興街和今中正路前段。而崎仔頂更發展成著名的「米市仔街」。米市街是清中葉淡水最主要的商業街,因輾米業土壟間和糧秣店舖林立而得名,其街屋前有亭仔腳,與重建街面貌迴異。東興街即是早年清水祖師爺上陸淡水時奉祀之所在。米市即也因祖師廟所在地而改名「清水街」。此時的滬尾,已是商家連連、百業繁與的街市了。到了咸豐年間,淡水被外國人視為一有潛力的商港,而開始到淡水貿易,清廷也給予官方執照並徵稅。咸豐末年,滬尾街的主要街道都已發展定型,各街市也隨商機呈彼消此長的狀況。淡水經近百年的成長,已具備一個國際港應有的條件。
   淡水開埠通商後,外國人依約到淡水經商貿易或傳教,在清同治、光緒這卅年間,滬尾街成為國際商港,發展成「年年夾板帆檣林立、洋樓客棧,闤闤暄囂」的繁華盛況。但淡水滬尾老街,一直是個穩定且完整的漢人商業聚落,即使到了日本時代,日人在原洋人聚落發展出,新社區和興建行政機關,但其經濟、文化地位仍為淡水街市之翹楚,在其街莊樞紐建廟成為地方信仰中心是必然的發展。

清水巖:淡水街之樞紐
一九三二年、淡水的士紳、頭人在當時米市仔街蕭王爺原址破土興建淡水最具代表的清水巖,兩年後,日本政府也展開分為二期的「市區改正」。將沿河大街拓寬、建下水道,並美化市容。至一九三七年竣工,確定了大街(今中正路)為淡水主要商業、行政、金融中心,而清水巖成為地方宗教文化和信仰中心。

今日淡水生機無限
  近世社會經濟的發展,讓淡水的老街生機復甦,然因居民紛紛搶建,規畫不善,而使得街容顯得凌亂,有失往日豐采,但近年來,由於藝文休閒活動漸為國人所注重,捷運通車後,帶來中正路的更新,漁人碼頭、黃金水岸的建設,淡水豐富的歷史內涵與多樣貌的港口文化遂成為探尋北台灣舊日風華的重要據點,它雖沒有像迪化街或三峽,大溪和湖口的精美街屋聚落,但清水巖附近先民依環境而築,蜿蜒多變的街道,古意盎然的石階老巷,以及依山面海的遼闊視野,配合著鎮內的名勝古蹟和其他寺廟洋樓,依然吸引了如織的遊客來此休憩觀光。它兩百年來街衢發展經驗,更是見證台灣歷史邅遞與文化變遷的珍貴資產。
 
 
生命輪祀 文化新獻
地址:台灣台北淡水三芝
電話:facebook.com/918org/?tn-str=k*F 傳真:02-26299829 E-Mail:a0919083124@yahoo.com.tw
八庄大道公文史工作會製作 
歡迎各界大德蒞臨淡水三芝九庄輪祀保生大帝 
網頁設計|網路開店|